作者:月月

来源:励志语录(ID: lizhi743)

俗话说得好,百善孝为先。

为人父母者,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养出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,尊重长辈,体谅父母,有所作为。

其实,不孝顺父母的孩子,一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明显特征。

正所谓三岁看大、七岁看老。

只有及时纠正,才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唯一办法。

01

  • 习惯推卸责任,撒谎成性。

生活中,总是不乏这样的“熊孩子”:

贪玩回家晚了,却撒谎说自己去外面学习了,撒谎撒得义正辞严,一点也不脸红心惧;

考试考砸后,总是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,推卸责任;

把东西损坏了,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,从来不会承担……

这种孩子从小撒谎成性、习惯推卸,长大之后自然不懂得承担责任。

在他们的意识里,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误,自己没有任何问题。

小时候尚且如此,长大就更别指望他们能有力量和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。

父母于他们而言,也只会是“累赘”的存在罢了。

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。

一个贫困家庭,父母靠着摆摊卖水果,终于含辛茹苦地将儿子养大成人。

儿子大学毕业后,很快就有了工作。

可是,每次不到一个月,他就辞职回家了,不是埋怨工资太少,就是指责同事关系太差。

最后,干脆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,要么上网打打游戏,要么骗父母的钱出去瞎混。

对于妈妈的指责,他振振有词地说:

“还不是怪你们无能,没给我创造一个好的条件,但凡你们有点本事,我至于出去打工看别人的脸色吗……”

听到这句话,绝望之下,父母选择了自杀。

有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,父母永远也等不到他们反哺的时候。

林肯说过一句话:

“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:人所能负的责任,我必能负;人所不能负的责任,我亦能负。”

只有从小教育孩子做人诚实,学会对自己负责,才能在未来对他有所指望。

02

  • 以自我为中心,自私自利。

俗话说:“小胜凭智,大胜靠德”。

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良好的品性是检验他长大后是否能够孝顺的标准之一。

如果从小便以自我为中心,眼中只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孩子,长大之后眼里必然不会有父母的存在。

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。

在安徽,一对年轻夫妻,每天想尽一切办法,只为了能气死自己的老父亲。

有一次,二人抬着一个花圈,直接挂在了父亲的门前。

不仅如此,两人还用喷漆在父母家的门上喷“奠”字,就怕老人气不死。

父亲没有办法,只好换锁。

但这个儿子怎么做的呢?

变本加厉,无所不用其极。

不管自己父母换什么锁,哪怕防盗门,都给你撬掉。

撬不掉,就砸掉。

这一切背后的原因,更是让人心寒,仅仅是因为老人的一套房。

你看,自私自利的人就是这样,眼中没父母,心里没亲情。

在他们看来,照料父母是对自身利益的损伤,而且此时的父母早就不能再为自己带来”利益”,所以赡养父母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,故而弃之不顾。

北宋诗人林逋说过:“私心胜者,可以灭公。”

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,长大之后,多半不孝。

03

  • 过度依赖父母,软弱无能。

人生在世,强者和废物,永远是相对的。

从小学不会坚强独立,长大之后自然就承担不了生活的重担。

正如马云说过的一句话:

“当你不去旅行,不去冒险,不去拼一份奖学金,不过没试过的生活;整天挂着QQ,刷着微博,逛着淘宝,玩着网游,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,你要青春干嘛?”

一个孩子,如果从小过度依赖父母,只要遇见一点点困难,就想着逃避,这种人,长大之后很难会有出息。

就像前两年的热播剧《都挺好》,里面的“巨婴”苏明成。

苏母在世时,苏明成安心当“幼婴”,无论大小事务,都任由母亲代为操办;

苏母去世后,苏明成就成了无头苍蝇,没有主见,难以存活。

正是对母亲的过度依赖,让他丧失了独立的能力。

只能靠着啃老,一点点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团糟。

更别指望,他能腾出精力来照顾、孝敬自己的父亲苏大强。

网上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话:

“对父母的过度依赖,会废掉一个孩子的根基,即便是有心孝顺,也没有对应的能力。”

深以为然。

父母若不懂得放手,那么攥废的,一定是孩子往后安身立命的本事和能力。

要想以后的路上,能有孩子的搀扶,最重要的就是现在放手让他学会“独立行走”。

04

  •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,顶撞父母。

《论语·为政》里,子夏曾问过孔子:何为孝?

孔子的回答是:“色难”。

“色”乃和颜悦色之意,“难”意为困难。

“色难”的意思就是说,孝顺父母,不给父母摆脸色看,是最难的。

从小就爱乱发脾气、撒泼打滚的孩子,长大之后,也不太可能会给父母“好脸色”。

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,正碰上儿子回来。

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,心情不太好,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,便生硬的说:

“妈,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呆著,别到处乱跑。”

母亲解释说:“我只是找个报纸,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。”

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:“你烦不烦,真是吃饱了没事干。”

晚上12点,老母亲便从七楼跳下自杀了。

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就对父母大吼大叫、使尽脸色,只有养的形式,没有爱的核心,并不能等于真正的“孝”。

对待父母,面色温和,不恼不愠,才是最大的孝。

因此,从小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只有引导他们合理发泄、学会理性,孩子才有可能,成为一个有责任、有担当的人。

而自己也才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。

《战国策》有言: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

作为家长,最不应该就是向孩子的不良恶习投降。

唯有教会他们知世理、懂规矩,守法则,才会走的更稳、更远。

而这也是每个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