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减”政策后,第一次期末期考试陆续结束了。

虽然不允许排名,但孩子个人的考试成绩还是要告诉家长的,也许有心的家长只要和其他家长一碰头,班里的排名就出来了。

一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费尽心血,孩子却成绩差、习惯坏;

另一些家长看起来做得轻轻松松,孩子在学习上却又自觉成绩又好。

事实上,这样的家长一直都不是少数。有对比就有伤害。

尤其是去年的政策让一切都变了,到底是哪些影响?

这些影响里什么是最重要的?又该如何看待双减的意义?

这些问题我不禁想起,这些年在女儿教育上的反思。

不得不承认的是,孩子的成绩单上,也有家长的成绩。

双减拉开差距

一些老师说双减后的成绩单,就是一面“照妖镜”。

过去,大部分的孩子都是8、90分,现在,则出现了两极分化。

有的孩子,考了2、30分,有的孩子则是满分。

“双减”政策后的成绩出炉,不少家长“欲哭无泪”,孩子的成绩下滑厉害。

这主要是“双减”前,那些凭借父母的催促,老师的监督,机构的“加餐”成功的水分被挤掉了,孩子的真实成绩显现出来了。

“我家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,可怎么办啊!”

双减的改革,开始倒逼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改变。
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:双减本身是阵地战,谁能够在这里面发挥作用,强调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,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
当拿到孩子的成绩单时,别急着批评孩子,作为父母,这一学期我自己能拿几分?

一样的教材,同样的老师,为何会出现高低之分呢?

“双减”第一次期末考试后,我想给所有父母4个提醒

这里我想重申父母的第一责任人的位置,
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
虽然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,但是会爱孩子、会教育孩子却是需要学习的。

有很多人会说:抱起孩子,就要放下饭碗,不是觉得钱重要,恰恰是他们深知孩子更好的生活需要钱。

其实对孩子来说,父母的陪伴才是无价的,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。

奥巴马说过:“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,但我要做一辈子的好父亲。”

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是,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,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。

教育,不是任由孩子自己长大,也不是一股脑儿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孩子自己。

家庭就是孩子的最初课堂。

没必要苛求100分

我记得女儿上小学的时候,只打“优”“良”“不及格”这3类,她得的最多的就是“优”,但是优只是85分以上,所以她的卷子上除了红勾,也有一些红叉。

我记忆中她的卷子里没有100分,因为基本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会拿来给我签字。

但是我从来不为分数而过度高兴或者沮丧的,开心的时候开心,她不开心的时候平常心对待,更重要的是选择保护和激励她。

80分的卷子让她自己修改,有10分的题修改后做对了,我会很愉快地在她改正的题上打上对勾,然后用铅笔在原分数旁边写上“90”。

没有孩子可以一直考满分,但是可以凭借好习惯“改到”接近满分。

一方面,这样的行为会保护孩子的积极性,他们会多问原因而不是敷衍了事。

另一方面则可以让他们自己感知问题的因果性,学会复查和对比,掌握了对分数的主动权就有获得感,慢慢可以培养出主人翁精神。

唯分数论最后一定会陷入教育陷阱,教育却是一个培养好习惯的过程

“双减”第一次期末考试后,我想给所有父母4个提醒

叶圣陶先生说过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。

新教育改革有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,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,培养好习惯。

比如,这个月学会吃饭。吃饭里面有很多习惯要培养,不仅仅是礼仪还有很多和习惯相关的东西。

比如学会走路,走路也有习惯,当然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准则性的东西,不闯红灯意味着要遵守规则,遵守规则就是一个习惯。

心理学研究发现,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,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父母帮忙。

一个好习惯,远比所谓一次100分更重要。

分数是过眼云烟,习惯却会陪伴孩子终身。

少说别人家的孩子

外国的月亮圆,别人的孩子乖。

幻觉。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家长,也不存在完美的孩子。

但是有一种人生的遗憾叫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
“你看看,邻居家的小胖为啥作文写的得那么好?”

“你啊,你啊,笨死了,你看人家花花钢琴过了10级。”

你看看……还有好多的“你看看”。

也许一些家长是有口无心或者激将孩子,但是这些话语会像诅咒、摧毁孩子,让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。

记得高考结束后,有一位南充的爸爸张贴寻人启事“爸后悔在你高考期激你”。

“双减”第一次期末考试后,我想给所有父母4个提醒

其实,不管是高考还是平时考试,每一次比较都是伤害。

社会上发生的很多悲剧都告诉我们,每个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。

毫不意外,几乎所有问题都来源于学生期家长对孩子的指责、评判,尤其是比较。

也许你随口一句“你怎么就不如人家……”你发泄了自己当时的情绪,殊不知却在孩子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阴影。

还有很多家长不太愿意承认这个事实:培养孩子很少是为了孩子,都是为了自己。

孩子不是展示的商品,也不是家长实现梦想的工具,孩子只是他自己。

千万不要因为你喜欢牡丹,硬是要让他从槐花变过去,只因为牡丹瑰丽;

更不要因为边上都是橘子园,硬是让他从葡萄变过去,只是因为环境。

不能碍于大人的面子教育孩子,不能活在别人的嘴里,怕别人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和没有教育好孩子的家长。

尤其要记住,在这个世界上孩子只有一个爸爸妈妈,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,永远都要站在孩子这一边。

站在孩子一边,不是纵容孩子,也不是鼓励孩子犯错。

而是停下来,给孩子一个机会,倾听孩子的感受和理由。

多增加阅读时间

双减第一个学期结束了,但是政策目的就是回归教育和学习的本意。

而学习的关键是兴趣、习惯、能力,最关键时期就是中小学。

中小学教育的阅读又非常基础、非常核心的。

新修订的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》也明确提出:“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”。

400万字是个什么概念?大约是四五十本书。

一方面,阅读量大的孩子,他们的语言是灵动的,思维是多元而深刻的,得高分也是自然而然的。

另一方面,这只是基本要求,更全面地看,就像一个人的一生,要走很多的路,看很多的风景,像很多人说一生要去很多地方,这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。

“双减”后,很多的课余时间,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,在这个时期真正形成一个阅读习惯,对孩子一生来说有奠基性的作用。

“双减”第一次期末考试后,我想给所有父母4个提醒
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。

阅读不仅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最有效的路径,也是促使自己不断成长最廉价、最便捷的办法。

风风雨雨十几年,我的爱好除了写作,就是陪女儿一起读书,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还参加了读书会。

记得曾经和一群妈妈相聚学习《朗读手册》,尽管《朗读手册》1979年出版的,距今已有40多年,但这本书中的观点仍旧具有极大的启发性。

作者是吉姆·崔利斯,在书里不是教孩子阅读,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,并给出了深刻的见解,也是这本书让我彻底理解了阅读的作用。

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句话:

“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,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。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,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。”

借助和孩子一起阅读,父母不仅会在书里唤醒自己,还能通过这种方式和孩子产生共鸣,家庭教育密码就在里面。

张姐叨一段:

双减是为了什么?为了回到教育本身。

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?其实到最后就是培养一个幸福的人、完整的人,让孩子不断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更好的人。

再往下落一层,看考试分数,显然不是目的,尤其是现在国家发展急需人才的阶段,考试机器适应不了未来的发展。

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吴军博士为了帮助女儿申请大学,曾走访过包括牛津、剑桥、哈佛、耶鲁、麻省理工等十几所顶尖名校。

谈到国内的教育,他总结到:“问题不在于压孩子压得太紧,而是这三大问题:第一,以‘课本上教育’为主,在技能以外教得太少;第二,带着寻求‘标准答案’的思路在学习;第三,把考试和一时的成败看得太重。”

要解决这些问题,不如先从小而有效的点开始,比如学会阅读。

阅读的重要性,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大致可以这样描述:

阅读可以让一个人的智商更高,可以让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健康,可以修复某种程度上的心理创伤——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,阅读使人成长。